北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微信图片_20210507163415.jpg
资讯首页 | 热点新闻 | 协会在线 | 头条关注 | 企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新闻>正文
[两会]纺织代表委员“重任千钧惟担当”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报  2016.03.08
两会特稿|纺织代表委员“重任千钧惟担当”
为中小企业减负、制造业健康发展鼓与呼
  前 言
  "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李克强总理昨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诸多精言警句令人深受触动,其中尤以这句话最令纺织人感到深沉鼓劲儿。因为这既是中国发展的实情,也是中国纺织业自强前行的写照。
  2016年,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处于重要阶段,面临的内外部压力综合体现,共同作用于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施政方针与行业健康发展之间尤为休戚相关。纺织界两会代表、委员们不论来自哪个领域和岗位,都深知自己担负的行业责任,在各自的议案、提案中,充分表达为中小企业减轻负担、支持制造业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总理说:"重任千钧惟担当";又说:"上下同欲者胜。"纺织代表委员们知道,只有努力尽到参政议政职责,充分传递行业心声,才能有助于上下同心同欲,明确方向,找准着力点,取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周成建

  给民族品牌与高新企业同等的财税优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已是当务之急。过去十几年,国家给予了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一系列的扶植政策,带来了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在今天,互联网、高新技术已不再仅仅作为独立业务模式存在,更成为了"水电煤"一样的产业基础设施而无处不在。周成建呼吁为民族品牌、制造业转型提供财税支持。"因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已是当务之急。"
  他表示,要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除了发挥产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民族品牌的行业影响力带动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外,还需要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就如同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样,推动制造业、民族品牌的创新升级。周成建建议,相关部门顺应时代需要,让具备意愿和实力并积极做出投入的民族品牌、制造业企业获得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财税优惠政策。
  在具体操作层面,周成建提出,如所得税可享受高新企业15%的税率(传统行业25%),和两免三减半的政策(满足软件企业资质的从盈利年度起所得税税率的两免三减半即第一二年免除所得税,第三至五年所得税税率12.5%);增值税方面在全面支持营改增的基础上,可给予进一步优惠(如软件企业增值税超过3%的部分可以享受到即征即退政策);并大力推动新政策在各级政府的落地实施。
  周成建认为: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出让制造业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在这次转型升级过程中,民族品牌、制造业的发展必然要与互联网、高新技术产生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应用场景、互联网工具完成企业升级、品牌升级和竞争力重造,企业需要为这一深层次改造投入巨大努力。
  以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为亮点的工业4.0即将迎来一轮发展大潮。在这样一个大投入时期,国家更应该成为企业的坚强后盾,借鉴过往推动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积极经验,给予民族品牌、制造业同等的政策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培罗蒙总公司
  党委书记、总经理金建华

  "我们一定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金建华去年曾对国内经营状况较好的纺织企业进行过调研,发现他们大都善用互联网+。仔细研究之后,金建华也认可了互联网对纺织行业的升级再造。"服装业务主要分4部分,采购面料、加工制造、物流、销售,现在都能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更好地实现。"
  在培罗蒙西服呆了20多年,看着服装行业发展到今天,金建华认为国内企业的加工设计水平已经不输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国企业缺的是能迎合市场需求的自主品牌。
  "市场没有好不好,全靠企业创造。创新能力强,行业才有生机。"金建华开玩笑说,"中国地大物博,56个民族的服饰就是大宝库,可以支撑新国服开发。" 当前经济形势虽然不好,但是金建华希望拥抱互联网,做出新产品,为中国经济做出新贡献。
  金建华提出三个方面的提案:
  一、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在鼓励中国服装企业"走出去"方面,国家是否能有具体的支持政策和引导方案。
  二、关于基础教育的民生问题。
  三、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问题,包括智能制造的推进以及行业大品牌战略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陈丽芬

  加快推动纺织高端制造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一直是中国制造业为人诟病之处,而纺织业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近年来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为应对这一变化,一方面国内许多中低端纺织企业开始走出去,将生产线迁移到东南亚、南亚、非洲等一些生产成本低廉的国家,另一方面高端纺织企业留在国内的,也被倒逼着进行技术改造,减少用工。
  以棉纺为例,十二五期间随着棉纺织企业装备水平不断进步,万锭用工逐步降低,已降到100人左右,有少数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降到20人左右。但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仅存的少数棉纺企业,万锭用工仅5人,造成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是欧洲这些企业的已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正在编制中的《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提出,把握创新发展关键之一就是要抓住智能制造,推行纺织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制造,加快智能纺织装备研发;分步骤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线;深入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节能减排水平。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加快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高端装备、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改造项目给予政策鼓励,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已刻不容缓。
  就纺织产业而言,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贴补政策,鼓励企业围绕产业结构高端化、装备技术智能化、生产管理信息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全面推动纺织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十三五期间赶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
  建议:
  1.制定鼓励纺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纺织企业关键高端装备,列入《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参照鼓励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比如,国发〔2013〕24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银发〔2015〕221号《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给予不低于30%的中央财政补贴。
  2.对纺织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项目,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在项目立项、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关于降低增值税税率减轻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的建议
  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对稳定社会、出口创汇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世情和国情,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
  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包括工资上涨、五险一金费用提高、融资成本、用地成本、运输成本增加,各方面新增负担都由企业独自买单,企业经营普遍困难。
  在企业艰难维系的同时,政府的税收收入却依然保持增长。税收收入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增值税,我国增值税税率以17%为主,17%的增值税对企业来说,现已形成了很大的税赋压力。
  国际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税率高低不同。亚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增值税税率普遍较低,东盟7国平均为9.43%。以纺织产业为例,东盟成员国近年来纺织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纺织品主要竞争国,低了将近8%的增值税税率,明显提升了东盟国家纺织品企业的竞争力。
  世界各国增值税普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而我国则主要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已征增值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一次性扣除,所以生产型增值税存在重复征税,这对我国企业来说,又额外增加了一定负担。
  较高的增值税税率以及存在重复征税的生产型增值税,使我国的企业普遍感到税负沉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工资在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工资支出又没有纳入税收抵扣链条,更使企业不堪重负,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
  建议:
  1.尽快降低增值税税率,直接为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减负,促进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
  2.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工资纳入税收抵扣链条,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梦兰集团
  董事长钱月宝

  关于尽快厘清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边界的建议
  当前生态环保制度方面还有不少亟待完善之处,特别是企业(包括其他生产经营者)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和负有生态环保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尚未完全厘清。
  为此,建议:1.进一步研究落实企业(包括其他生产经营者)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的具体要求和奖惩措施。一方面,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另一方面,强化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创新,例如加快推行企业绿色信用制度,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企业绿色信用体系,借助价格、税收、信贷、补贴等经济杠杆,激励与约束企业,对企业利益进行调节,倒逼企业自觉遵守生态环保各项规定;2.参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24号),尽快研究制定出台负有生态环保监管职责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责任追究的文件政策,最大限度上厘清部门履职尽责的边界,从而为生态环保事业更加健康平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化工园区安全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前几年,全国兴建了众多化工园(化工集中区),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和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化工园区规划、建设与发展体制尚不完善,缺乏标准规范。存在选址不合理,布局不科学等问题;部分地方存未批先建问题。二、日常监管不到位,对风险源底数不清,现状不明。三、"多龙治水",跨部门信息不流通,监管职能过于分割未形成合力。四、化工园区周边民众信访投诉不断,民众对化工园区抵触情绪大。
  如何确保那些化工园区生产和环境的安全?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为:一、中央人民政府要综合环保、安监、消防、公安、海关、水利、供电等各部门数据,建立大数据平台。二、中央人民政府要以化工园区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化工风险源动态大数据监管平台,实时收集各类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化品信息。三、着力加强化工园区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化工园区风险等级进行研判,及时排除隐患化解风险。四、中央人民政府应在政策层面引导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计划的培育社会环保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高德康

  关于建立和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的建议
  建议摘要:
  我国是纺织服装产品消费和出口大国,但废旧纺织回收再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产业政策和标准缺失、产业链体系不成熟、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低、社会舆论接受度不高等问题。建议加强废旧纺织品产业政策支持及相关法律、标准制定;鼓励回收再利用产学研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生态化;利用"互联网+产业"模式搭建废旧纺织品回收交易平台,优化健全社会回收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践行低碳节俭"零抛弃"生活方式。
  我国是纺织服装产品消费和出口大国,纺织服装行业年产值高达9万亿元,但也是资源依赖性和环境敏感性很高的产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很大。近年来,人们对服装更新和消费的频率不断提高,旧衣物等废旧纺织品数量增长越来越快。按照一件衣物的平均寿命3-4年计算,如果我国平均每年每人在购置5-10件新衣物的基础上,每年每人遗弃3-5件旧衣物,到"十二五"末我国废旧纺织品累计产生量超过1亿吨,其中化纤类为7000万吨,天然纤维类为3000万吨。一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约2600万吨左右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率不到14%;纺织业饱受原料供应紧张困扰,纺织原材料的进口量高达65%以上。
  废旧纺织品不仅品种多,还涉及各种不同纤维成分,如棉、毛、丝、麻、化纤、混纺等,在纺织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包含着对资源的攫取和环境污染。目前处理废旧衣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掩埋焚烧,一种是回收再利用。用焚烧或填埋方式处理废弃衣物,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或细菌,污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成为环境污染的又一重疾。
  实际上,废旧纺织品浑身是宝,推进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缓解资源不足的压力,回收原料通过物理拆解、化学降解可广泛应用于家具装饰、服装、家纺、玩具和汽车工业等众多行业领域。建立完善废旧衣服回收再利用体系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环保课题,欧盟、美国、香港等都有比较成功的实践。长远来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在中国是一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链,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及纺织大国,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问题的解决十分迫切但又很有意义。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是全球责任,也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国策。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开展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拓展再生纺织品市场,初步形成回收、分类、加工、利用的产业链。2012年工信部发布《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再利用体系。2013年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再利用被纳入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但是,目前无论从国家政策、企业实践,再到回收、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废旧服装及纺织品都处于初级阶段,在体制、法律、技术、标准、产品研发、市场化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
  (一)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链不成熟,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一方面,我国明令禁止二手衣物交易,产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回收总量有限,且分类混乱。回收再利用从业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或者部分纺织企业的一个部门参与小规模回收自产自用,发展不成熟,回收流通利用环节都存在安全和环境卫生隐患。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分散,上中下游产业衔接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国家产业政策优惠尚未涵盖废旧纺织品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配套政策还有大片空白,产业发展难以享受增值税减免或抵扣政策及其他补助,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二)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面临标准缺失、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广难题。我国在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上晚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工类的技术相对落后,废旧纺织品的种类又千差万别,产业链中很多细节问题并不规范,比如回收资格、复核种类、材质的分类标准、消毒规范流程和标准、调剂综合利用等等。回收价格低,技术开发水平低,再生产品的附加值低,使得废旧纺织品的售出量和回收再利用率都比较低。下游企业生产填充物涤纶短纤,从旧衣物中再生提炼成本比直接使用石油生产贵,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从业者只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找平衡,加大投资意愿和动力不足。
  (三)我国居民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认识不够制约产业发展。由于缺少废旧纺织品消费教育,中国人对旧衣物从观念上普遍不太接受,受"黑心棉"等社会问题影响更对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心有疑虑,家中废旧衣服多处于"扔之可惜,留着不穿"的状态,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是企业、行业、社会的共同责任。回收再利用旧衣物,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可以减少城市垃圾,实现低碳环保,是纺织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为推动纺织品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物尽其用、人行其善、绿色发展。我们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废旧纺织品产业政策支持及相关法律、标准制定。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废旧纺织品纳入国家政策和循环经济发展中通盘考量。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工信部等相关部委应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研究合理可持续的回收利用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出台各种鼓励发展的政策。我国的纺织业平均利润率不到6%,对于废旧纺织服装的回收、加工再利用行业,政府部门应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对废旧纺织品流通企业、利用废旧纺织品生产企业给予增值税缴纳减免(可视各省产业发展情况施行增值税全免或减免50%,并给予低碳减排专项补助)、贴息贷款、投资抵免等优惠政策,并施行绿色采购制度,增强从业企业主动性,促进资源再利用。由行业协会牵头学习借鉴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成功做法、制度及体系,制定覆盖全社会的废旧纺织品回收系统和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制定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质量标准,开展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行业准入和产品认证工作,修订完善二手服装销售的相关标准,探索建立旧衣物分级利用机制,打通废旧纺织品上下游的衔接,建立良性运转回收利用模式。同时,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倡导责任生产,强化旧衣回收监管,将企业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企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积极引导规范企业行为。
  (二)鼓励再利用产学研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生态化。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发挥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整合行业组织、科研院校、中介机构(认证、标准等)、企业(上下游、设备、辅料)等相关力量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在纤维再生利用关键技术、装备配套的研发和创新上给予资金支持,增加回收利用的附加值。以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建设产学研为一体的废旧纺织品再利用园区和产业基地,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开展培育、试点和创建工作,扶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引导废旧纺织品回收和综合利用向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合理布局,有序推动。
  (三)利用"互联网+产业"模式搭建废旧纺织品回收交易平台。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主要有4种模式:政府支持的废旧衣物回收箱、民间组织自发的回收、品牌服装企业自主回收及公益组织的回收模式。随着"互联网+"行动风起云涌,与社会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废旧纺织品网络交易平台、微信平台及APP回收软件等应用,高效链接生产和消费领域。在现有回收渠道多样化的基础上升级健全回收体系,提高废旧纺织品传统回收效率,实现中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发展利用空间的最大化,形成多层次、网络化、长期性的社会回收体系。
  (四)加强宣教引导消费者践行低碳节俭"零抛弃"生活方式。鼓励国家媒体及从业企业加大宣传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意义和理念,倡导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行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和废旧衣物回收利用的自觉。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成功案例编入学校教材、走进学校及社区,设置固定的废旧衣服回收点,培育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垃圾要分类、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意识和消费习惯。研究实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认证标识制度,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闭合循环经济模式,提升纺织品再生和利用水平。
  关于尽快厘清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边界的建议
  建议摘要: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责任追究力度逐年加大,但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和负有生态环保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尚未完全厘清,基层一线环保监管部门及工作人员履职风险越来越大。建议进一步研究落实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的具体要求和奖惩措施,尽快制定出台负有生态环保监管职责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责任追究的文件政策,最大限度厘清部门履职尽责的边界,促进生态环保事业健康平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正式施行,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等文件的贯彻实施,在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落实企业(包括其他生产经营者)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环境保护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715件,罚款数额达5.69亿元;实施查封扣押4191件、限产停产3106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余份,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34%,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大幅上升。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2015年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1%;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比例由2010年的15.6%下降至8.8%。
  另一方面,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有了明确依据。这对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负有生态环保监管职责相关部门履行生态环保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执纪问责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要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离不开企业(包括其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和政府部门管理责任的共同落实。但是,当前生态环保制度方面还有不少亟待完善之处,特别是企业(包括其他生产经营者)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和负有生态环保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尚未完全厘清。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环保工作力量与任务力量不相匹配。当前,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存在环境保护监管力量无法满足面广量多监管对象和繁重任务要求的现状。以江苏省某县级市为例,全市一线环境执法监管人员30多名,监管的企业超过1万家,另外还有个体工商户8万多家,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状态。
  (二)对企业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的要求还未完全捋顺。"谁污染、谁治理。"排污企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责任主体。目前,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对企业生态环保责任要求虽然比较多,但是存在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的问题,不论是环保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均不易很好把握,导致最终企业主体责任未真正落到实处。
  (三)环境监管责任边界尚未完全清晰。环保部门由于具有对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导致责任追究"无边界",一旦企业(包括其他生产经营者)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或因各种因素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群体性事件等,造成一定损失或社会影响后果的,环保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往往被追究行政乃至刑事责任。特别是基层一线环保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面临的履职风险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所适从"的感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指出"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也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尽快厘清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边界,成为推动生态环保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研究落实企业(包括其他生产经营者)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的具体要求和奖惩措施。一方面,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例如加快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立法进程,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推行企业环境保护"一证式"管理,将涉及企业环保管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强化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创新,例如加快推行企业绿色信用制度,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企业绿色信用体系,借助价格、税收、信贷、补贴等经济杠杆,激励与约束企业,对企业利益进行调节,倒逼企业自觉遵守生态环保各项规定。
  (二)进一步研究完善生态环保监管责任的职责边界。建议参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24号),尽快研究制定出台负有生态环保监管职责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责任追究的文件政策,最大限度上厘清部门履职尽责的边界,从而为生态环保事业更加健康平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恩达家纺有限公司
  董事长邱新海

  关于支持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的建议
  麻作为一种天然纺织原料,在我国远古就已被认识和利用,《诗经》中的"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就是关于麻加工工艺的记载。中国是世界上麻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苎麻是我国独有的特色资源,俗称"中国萆",总产量约占世界的90%。
  夏布是世界纺织品里的活化石,以其结实、挺括、滑爽、透气的品质,和"轻如蝉翼薄如纸"的特点,给世界服饰文化带来了一场革命,成为继"丝绸之路"丝绸产品之后,再次征服世界的新型服装面料,获得过世界性的营销空间。夏布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的信物,在返璞归真的今天,夏布是创意馆里的时尚金,开始大举向韩日出口,并逐渐向欧美市场渗透,大有东山再起之势。麻纺织产业也是我国具有资源、生产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天然纤维特色产业。而麻纺这个既充满着历史文化又灌注着新型时尚的产业中心就在江西。
  现在,江西全省已形成以麻艺家纺为龙头,苎麻种植、夏布、纺纱、面料、服装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新余分宜县1997年就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夏布之乡",是"中国苎麻纺织名城",已成为全国麻纺产业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恩达麻世纪公司通过与武汉大学联合研发的苎麻生物脱胶技术属国内首创,荣获多项发明专利,实现了苎麻脱胶过程的绿色环保,提升了麻纺产品精加工空间。恩达麻世纪、井竹实业两家麻纺企业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近年来,新余充分挖掘夏布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繁衍出夏品、夏绣、夏画、夏书等文化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夏绣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极大地促进以夏布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江西省工信委、新余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在国家4A级景区仙女湖,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这是国内唯一以麻纺为主题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博览会树立大麻纺概念,通过高峰论坛、产品展示、技术交流等形式,集中展示麻类种植、加工生产、成品、面料、辅料、服装服饰、家居用品、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诸多环节,涵盖亚麻、苎麻、黄麻多个品种,在国内国际麻纺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连续两届麻博会的召开,扩大了麻纺产业在国际国内纺织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麻纺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含麻服装的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国内已经形成了从"原料种植-纤维生产-纺纱-织造-印染"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麻纺织大国。尽管麻纺产品内需逐年扩大,但麻纺产品出口占比仍在70%以上,属于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亟待政府发现和重视的古老而新型的产业,是能够唤起世界历史记忆的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灵产业。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有着"绿色产品"桂冠和天然保健功能的麻类纺织品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呈现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对外合作前景。依托我国麻纺产业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产业基础,鲜明的产业特色,特别是通过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这一平台对接国家 "走出去"战略、 "一带一路"、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加快纺织领域供给侧改革都能产生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麻纺产业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还能在中西部地区带动农民致富,打好扶贫攻坚仗,落实苏区振兴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特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提升规格,扩大影响。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境内举办展会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办发﹝2015﹞33号)有关规定,对冠以"中国国际"字样的展会应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举办。鉴于麻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并在国际国内麻纺行业产生较大影响,江西省委省政府对麻博会也高度重视,已明确将继续举办好麻博会,推动江西乃至国内麻纺产业加快发展。恳请从国家层面给予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同意保留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的冠名。建议今后的麻纺博览会由省人民政府、中纺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办,江西省将尽快启动申报程序,报国家商务部批准。也请有关部委给与麻博会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并借助这一平台将传承千年的麻纺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传统麻纺产业焕发出"一带一路"的时代光芒。
  二是重点倾斜,全力支持。亚麻、苎麻等麻植物的种植水平,生产工艺以及机械装备的落后,尤其是苎麻、黄麻加工装备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麻纺产品发展的主要瓶颈。建议从国家层面给予亚麻、苎麻等麻植物种植补贴,同时加大苎麻加工装备研发投入力度,通过对接"中国制造2025",联合有关部委和科研院所,突破麻纺产业发展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瓶颈,推动麻纺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真正走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关于减轻纺织企业负担的建议
  纺织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事关国计民生。纺织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对带动棉麻种植和毛丝养殖业的发展的能力很强,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很有效依托。同时,由于棉纺、丝纺、毛纺、麻纺及混纺加工、产品销售带动城镇人口的就业安置,而这些非公纺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但安置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一批40-50失业无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还向国家上缴了可观的税收,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非公纺织企业自主转型机制灵活,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较快,并向精深加工转变,其产品的多元化、多样性、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等特点,加快了节能、智能装备现代化发展进程,带动了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但纺织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生产负担过重、影响生产发展的诸多问题,因此,对这个行业做出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政策扶持,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纺织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如下:
  一、社保强制性的过度强化,造成企业用工僵化,使企业用工成本陡增。实际上农民工有自己的土地,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但非公企业要为农民工强制缴纳"五险一金",而"五险一金"又是以当年城镇居民最低工资标准基数缴纳,由于社保缴纳基数偏高,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很重的重担。
  二、纺织企业是用水、用电、用气大户。企业正常生产,其电水气用量逐年递增,每年居高的水电气费用有增无减。由于水电气管理是行业垄断,非公企业生产用水、用电、用气得不到政策减免优惠。同时,水电气管网破损检修,都是行业行为,因故障等原因检修不及时,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三,保证融资信贷的稳定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企业的发展需要银行信贷资金的大力扶持,银行对企业贷款规模的稳定性和利率的优惠,有利于促进企业平稳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建议:
  一、放松纺织企业社保缴纳强制性,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合理衔接,让农民工和非公企业在缴纳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前提下,免交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以及住房公积金。同时调低社保缴纳基数,调低社保缴费率,增加政府财政的补贴比率,切实减轻企业与员工的负担。
  二、调整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减免政策。对非公纺织企业水电气费给予减免优惠政策,放开水电气管网检修维护行业垄断,在行业参与指导下,由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承接水电气管网的维护、检修,确保管网维护、检修及时,促进企业生产正常。
  三、政府加强对银行与企业的融资信贷协调,为银行与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在银行与企业保持互信借贷关系的基础上,保持银行对企业的信贷规模和合理的互惠信贷利率,扶持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不是缩减信贷规模,上调贷款利率,提高企业融资门槛。同时,政府财政应提供企业贴息贷款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四、 政府财政和税务部门应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税收政策上享受减免、抵扣、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以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空间,把为纺织企业减负松绑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徐爱华

  "我今年比较关注创新创业的问题,带来了《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新创企业》、《给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告诉记者,调研显示,创业初期,政府的推动至关重要,建议各级政府从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入手扶持科技创新型新创企业。
  徐爱华代表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上新创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远不如成熟企业,一旦技术创新活动失败,新创企业就需要面临着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应该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摊机制。
  徐爱华介绍,技术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摊机制的建立对技术创新的强度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并且决定了企业和社会是否愿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社会分摊机制有利于各种技术技术创新活动在社会中被共同实施。她认为,这种机制主要包含财政税收支持,如成立专项基金,还可以提高营业税起征点,使新创企业经营成本降低,激发经济活力。此外,在扶持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方面,还应推动其建立完善的专利申请体系,利用其技术成果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引导企业加快自主研发与技术转移,加大基础研究和合作研究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吸收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卡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朱张金

  朱张金的议案有三个方面:
  1.关于社会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老弱病残的就业问题。以浙江海宁来说,有许多纺织服装从业者,其中老弱病残相较于其他劳动人员就业的困难更大,我希望全社会的企业家可以一起来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些可以在家工作的机会,比如有些纺织服装生产环节是可以在家中完成,这样就方便了他们拓展就业机会。同时,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抵扣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让这类人群可以在国家补贴之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生活资金。
  2.关于冤案错案的议案。
  3.关于社会养老问题的议案。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华茂动力分厂
  弱电班长吴友胜

  关于取消棉花配额让纺织企业到国际市场公平竞争的提案
  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但棉花配额政策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
  一、棉花配额政策不利于使国内纺织企业到国际市场公平竞争
  一直以来,为保护棉农利益,国家对进口棉花采取了发放配额限制进口的政策,导致内外棉花价差高企,最高时差价达5000元/吨,目前仍维持在1000~2000元/吨,使国内棉纺织企业的用棉成本大大高于国际水平,造成巨大的成本劣势:近年来,国内劳动用工、能源等成本的持续提升进一步造成纺织企业综合成本过高压力突出,在国际比较中处于明显劣势。
  一方面由于配额的保护,导致我国棉花价格明显高于国外价格,甚至有高于国外面纱的情况;另一方面,纺织品进口却没有配额限制,这就使得国外棉纱大量涌入中国,2015年我国进口外纱达234万吨,同比增长16.6%,加剧了国内棉纺企业的压力。
  二、棉花配额政策不利于国内纺织企业产品转型升级
  在中央部署的供给侧改革总体安排下,工信部正在制定增品种、创品牌和提品质的"三品"计划,但连续三年收储使种植和加工环节重视产量不重视质量,严重影响了国产棉花的质量,根据中纤局公检数据,截止2015年年底,长度为27mm及以下的国产新棉占比约达30%,高于去年同期20个百分点左右。新棉马克隆偏高,可纺率低,很难满足国内生产高档高支纱的要求,也无法支撑企业产品升级需求。
  由于国内外棉价差及综合成本上升等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下滑,根据海关数据,201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838.5美元,同比下降4.9%;纺织企业产销、效益增速逐步放缓。多数纺织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运营状态。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依然突出。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强烈建议取消棉花进口配额,实现国内外棉价市场接轨,让纺织企业到国际市场公平竞争,使纺织企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职工收入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际华3542有限公司
  教练唐玲玲

  一线操作工延长退休年龄问题
  作为为数不多的一线岗位操作工,唐玲玲对《中国纺织报》记者说:"我周围的姐妹们十分关注国家关于延长职工退休年龄问题。纺织企业一线的操作工大多是"三班两上",一般坚持到40多岁时,经过长年高强度工作,工人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健康问题,所以这一政策如果真的实施,对行业岗位操作工来说压力较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
  馆长赵丰

  赵丰十分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文化发展方面的问题。他希望中国纺织发展的未来能借"一带一路"再创辉煌。
  他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新丝绸之路的推进与建设发展中,丝绸文化必不可少。所以,建议启动"丝绸之路文化国际推广工程"。工程内容包括深入研究丝绸之路上丝绸起源、传播和交流的脉络,切实保护和传承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建好国际丝绸联盟,办好丝绸文化国际博览会,推广丝绸高端消费,倡导丝绸生活方式,提高丝绸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地位。用丝绸文化将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丝绸文化的独特作用与地位。(文字由两会报道组记者席萍、陈楠、路妍、滕卉荣、马瑞、陈琼收集整理,摄影:徐乐中等
 
 
[编辑:姝臻]
相关文章  
 
家纺视频  
友情链接  
| 协会简介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Copyright©2012China home textile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18号十层 电话:010-010-85229322   E-mail:service@hometexmail.cn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980号   京ICP备12044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