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海宁家纺杯”2019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整体软装设计组”评选工作如期而至!“整体软装设计组”共收到614幅作品,经评选,最终诞生金奖 1名 、银奖 3名、铜奖 5名、优秀奖 20名、入围奖若干。

至此,“海宁家纺杯” 2019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创意画稿组”及“整体软装设计组”评审工作圆满结束。获奖作品将于近期在“中家纺”网站进行公示。

“海宁家纺杯”是2003年创办的国内第一个家纺设计类比赛。大赛以针对中国家纺行业发展需求,构建中国家纺设计风格为目标。“目前,‘大家居’、‘大家纺’等趋势在家纺行业表现愈加明显,为更好的满足行业需求,2015年大赛增设‘软装组’赛事,为大赛增添了更多时尚、软装元素,也进一步为推动国内整体软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评审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易这样说到。

今年“整体软装设计组”的主题同“创意画稿组”一致,同为“国风·大观”,旨在以中国的文化之风为核心,以东方的艺术之彩为手段,以展现中国之风格的国际时尚化为最终目的,展开系列性的创新、创意、创美的家用纺织品设计。
在评审过程中,评委们对本次参赛作品纷纷予以中肯的点评。
经济强,则文化盛
要从“世界”的角度看“国风”
威海海马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李峰:

经济强,则文化盛。中国经济已经站在世界的重要位置,近几年,中国文化、东方文化也在崛起。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本次大赛“国风·大观”这一主题,非常贴切的反应了当前设计领域的潮流。而软装所反应的文化属性更强。从具体参赛作品来看,有些作品不仅仅简单的从中国元素上加以表现,而是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包括对意境的追求、对情节的表现等。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文化大融合。美的东西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语言。对此,我希望选手注重东方风格与文化理解,要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站的高,对中国文化理解就会更深刻一些。同时,也希望大赛能够注重对“原创”的引导,催生更多原创好作品。
创意丰富
但中国文化元素挖掘需更深、更广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员SylvieTastemain:

围绕本次大赛主题,参赛选手的作品在创意上比较丰富,水墨画、古诗词文化、人物山水等等元素都成为他们创意的灵感源泉,看得出这些选手对中国文化是进行了研究的。有些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有一个作品,选手运用了扎染工艺围绕主题进行了整体设计,并且运用得比较和谐。
但不足的是,选手们在元素的运用上有些雷同,没有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完美表达出来,这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挖掘得不够深导致的。我认为,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很丰富、有很多层面的,选手们仍须深刻理解、领悟中国文化,这样才会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在设计细节上,有的选手把设计重点放在了面料花型的设计上,有的是放在了椅子、沙发、抱枕等用品的设计上,没有重点去考虑整体空间的布局;另外,有些选手在排版上欠考究,版面上出现了太多没有意义的细节,这都是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品富有想象力
软装赛事对院校课程具有导向作用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施宇峰:

本次比赛出现了很多很有想象力的作品,很多作品对空间的关系把握也很好,部分作品开始关注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对环境、空间、人的生活,使用后的状态的关注,是这次比赛比较好的方面。
软装赛事对院校的课程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大赛是企业的风向标,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比赛了解市场、了解社会需求,这对教学是一种补充。今年的参赛作品数量可观,代表社会关注度提高,同时,作品数量越多才能有质量更高的作品出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国风·大观”的主题其实反映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但参赛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还需加强,这就需要院校及设计单位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注重对文化解读能力的培养。
软装需要情感的互动
而非材料的堆砌
华尔泰国际纺织(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博华:

从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参赛者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其作品是有方向的。也能感受到,东方元素所带来的自豪感,但其对东方文化的了解,还是有所欠缺。有些作品运用的颜色比较多,元素也很多,但多为新中式等元素的堆砌,并没有提炼。因为软装环境会影响人在空间中的状态,所以软装更多需要的是情感的互动,而非元素的堆砌。
大赛增设软装组,对推动布艺产业产品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家居产业中,面料是一种原料。对布艺企业而言,“软装”不能单单看一块面料,而是一种延伸。企业从产品的研发之初,就要考虑空间的应用,这样才是有利于销售的。因为客户需要的不是一块面料,而是一套方案。提供面料应用方案,对客户而言非常有意义。建议今后的参赛者,方案要丰满,但不等于元素和材料的堆砌。
文人情怀在复苏
“国风”将成趋势
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品分公司软装分院院长姚伟勤:

从大赛主题来看,“国风·大观”这一主题非常好。近几年,中国人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在复苏,因此,“国风”成为现在的一种潮流与趋势,而且将来这种趋势还会延续下去,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本土文化的一种呈现。从大赛作品看,主题表达相当明确,中国风特别浓烈,有些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可以看出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另外,参赛选手能把原创思路通过很短的文字说明清楚地描述出来,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不足的是,有的作品是孤立存在的,整体空间感欠缺。因为软装并不只是家具、灯具、窗帘,而是要与整个空间有一定的匹配度,所以好的作品不仅仅要考虑所呈现的主题性、色彩搭配,还要充分考虑到整体空间,包括与硬装板块的融合,不同材料的搭配以及从不同的角度所呈现出的效果等很多方面。

本届大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海宁市许村镇人民政府承办,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海宁市许村镇时尚产业新生代联合会协办,中国版权协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为支持单位。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易为评审委员会执行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京生为新闻发言人。本次大赛整体软装设计组评审委员会委员(按姓氏字母排序)包括:威海海马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李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员SylvieTastemain,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施宇峰,华尔泰国际纺织(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博华,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品分公司软装分院院长姚伟勤。(徐瑶)
[编辑:田田]